2)第166章 贾诩献计_汉道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郎将,文武并用,恩威并施,坐卧而定匈奴。故臣以为,欲根除匈奴之患,当效张然明故事,武力征讨之外,辅以教化。能为我用者,留为鹰犬,取其精锐以补北军,弱者牧牛马。不能为我用者,枭其首级,传首草原,以示国威。”

  刘协将信将疑。

  张奂是名将,但他招抚匈奴的政策也只能取一时之效,并未实现长治久安。

  贾诩此论,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?

  莫不是他又在考校我?

  刘协看向群臣,意外地发现大家的情绪都不错,不少人甚至点头附和贾诩所言。

  其中尤以赵温的反应最为强烈。

  他虽然没有像刚才一样出言询问,却和身边的张喜低语,颜色间看得出对贾诩的建议非常认可。

  片刻之后,刘协反应过来了。

  贾诩不是言过其实,而是引用了一个合适的例子,勾起了儒生的功业心。

  凉州三明中,皇甫规、张奂的形象相对较正面,不像段颎的名声那么差。一方面是皇甫规、张奂洁身自好,不依附阉竖,反而极力亲近儒生党人,近乎跪舔;另一方面,这两人的确是有点学问的,算不上大儒,算个读书人还是没问题的。

  贾诩夸张奂,又重点渲染张奂儒将的形象,很符合读书人的胃口。

  提倡教化,又迎合了读书人德育天下的伟大抱负。

  如果只是征伐,武人立功,读书人不能分肥,他们自然没什么兴趣,有事没事还可能鸡蛋里面挑骨头,找点毛病。

  如果强调教化,读书人有了用武之地,既能立功,又能扬名。

  同利同欲,才能同心同德。

  贾诩这是尽可能的争取文臣的支持,减小阻力。

  “先生的意思是教化?”刘协不太放心,又试探地问了一句。

  贾诩说道:“陛下所言甚是。自古圣王治天下,必兼用文武。以关中为例,自周平王东迁,秦非子居其地,周之故国沦为化外之地,向不为中原衣冠所接纳。汉兴天下,立都关中,又纳董仲舒之策,广兴太学。百年间,关中郁郁乎文哉,有周之遗泽。此乃教化之功也。”

  贾诩话音未落,士孙瑞便赞了一声:“然。侍中之言,颇合王道,庶几近乎帝道。”

  大长秋苗祀忍不住嗤了一声:“侍中言过其实矣。关中虽是周之故国,若论郁郁乎文哉,却非长安,今日之洛阳才是周公之城。可惜,如今又被董卓一把火烧为灰烬。”

  贾诩面不改色,佯若未闻。

  士孙瑞忍不住说道:“周公之城在洛阳,周公之政却在关中。夫子所从之周,乃是镐京之周,不是成周之周。大长秋痛惜洛阳,其心可悯,含糊其辞,则不可取矣。”

  苗祀大怒,长身而起。“卫尉欲与我论学乎?”

  刘协很无语。

  士孙瑞眉梢轻扬,抚须笑道:“大长秋欲论学,瑞敢不奉陪。只不过陛下有诏,今日只论政务,不论学术,还请大长秋不要轻忽。万一被御史斥以藐视诏书之罪,轰了出去,岂不可惜。”

  苗祀顿时语塞,心虚地看了一眼刘协,悻悻地坐下了。

  司空张喜咳嗽了一声,接过了话题。“侍中,教化虽是王道,却行之不易。李式还算是汉家臣民,已经顽劣不可教,令司徒头疼目眩。匈奴人近乎禽兽,也能教化吗?且教化非一日之功。吾恐东海之水浩瀚,难救涸辙之鲋。”

  刘协深以为然。

  教化的确势在必行,但那却不是说说就能行的。

  贾诩这一计太务虚了,难以落地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